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者风采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 西部计划志愿者龙月:青春沃土绽芳华,赤子丹心映山乡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龙月,2022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扎根贵州省钟山区保华镇的三年间,以“全科型志愿者”的姿态活跃在乡村振兴最前沿。从云端新媒体到田间地头,从文化振兴到民生服务,服务期间连续两年获得六盘水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地方项目考核“优秀志愿者”,荣获全国2023—2024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考核“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用“十八般武艺”谱写出新时代青年的基层奋斗交响曲。

云端筑梦:

以宣传者身份助力乡村振兴


深耕乡政府宣传主阵地,打造四位一体“传播体系”。

1.新媒体革新者:创设“唠家常”“山歌唱响文明曲”等特色项目,发布原创推文150余篇,单篇最高浏览量破20万,使偏远山乡故事登上多彩贵州、天眼新闻、乌蒙新报、华人头条、众望新闻等多家媒体平台。

2.探路者:组建“移风易俗快板小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累计268场,推动移风易俗、科普宣讲,实践活动等工作开花结果。

3.视觉设计师:主导制作《森林防火》《我们的节日-清明祭扫》宣传片,摄影存片累计35000张,为乡村振兴成果形成动态档案,为编写村史提供了有力依据。


文化铸魂: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浸润乡野

担任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期间,创新实施“文化浸润工程”。挖掘整理3项濒危传统技艺,建立“芦笙老匠人工作室”,培育青年传承人8名,这项非遗在镇文化站,文明实践所设有专有展位。

成功打造“乡风文明积分超市”,设计“好媳妇好公婆课堂”“移风易俗大舞台”等特色活动,推动全镇红白事简办率提升至80%。

创办“志愿者辅导班”,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设作业辅导、手抄报比赛等,累计联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65场,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


责任扛肩:

用真心服务为民解忧

在投身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她始终以“脚下沾泥土,肩上扛责任”的信念扎根基层。包村入户期间,她走遍7村23个村民小组,累计走访农户800余户,用脚步丈量民情。面对贫困户、脱贫户、留守老人饮水难问题,及时登记,及时沟通,解决问题,让缺水户喝上“放心水”。入户宣传缴纳农村医疗保险、科普森林防火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穿红马甲的自家人”。五百多个日夜,从听不懂方言的“外乡人”变成穿红马甲的“自家人”,在奋斗500个日夜的保华书写属于来自外乡人的自家故事。


双线作战:

在卫生健康与计生服务中显温度

任计生办专干期间,创新“智慧+温情”服务模式。健全完善乡村育龄妇女健康管理平台、宣传生育服务登记、入口统筹等信息平台,实现孕前筛查、产后随访等12项服务“一网通办”,服务效率提升60%,“生育关怀行动”常态化。不定期走访计生特殊困难家庭。每逢节日来临之际,还为计生困难家庭送去慰问品,这不仅给他们送去了物质帮助,也是对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同时,举办适婚适育妇女婚育思想宣传与健康指导活动,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参与人数达200余人。


初心如炬:

在多角色转换中争当新时代好青年

每当下村入户询问留守老人有没有取暖设备时,询问贫困户米面够不够吃时,看到留守孩童在假期课堂上绽放笑容时,她更加确信:青春的价值不在城市的霓虹里,而在乡村振兴的星火中。这身志愿者红马甲,就是新时代青年最美的勋章。用三年时光丈量西部的厚度,以新媒体为笔、以田间为纸、以初心为墨,在多重角色转换中演绎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基层舞台,正需要这样“既有新技术又能下地除草,既懂流量密码又知百姓冷暖”的复合型青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忘来时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一篇:
下一篇: